“开元棋盘官方网站”“精准扶贫”照亮湘西——写在习近平总书记“精准扶贫”重要论述提出五周年之际

  交通建筑     |      2024-04-28 12:00
本文摘要:“精准扶贫”照亮湘西——写在习近平总书记“精准扶贫”重要论述提出五周年之际今年11月3日,是习近平总书记到我州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首次提出“精准扶贫”重要论述五周年的日子。

“精准扶贫”照亮湘西——写在习近平总书记“精准扶贫”重要论述提出五周年之际今年11月3日,是习近平总书记到我州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首次提出“精准扶贫”重要论述五周年的日子。  五年来,在“精准扶贫”重要论述指引下,全州组建1700多个工作队进驻贫困村及有贫困人口的非贫困村,6万多名党员干部与所有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,按照“六个精准”“五个一批”和“两不愁、三保障”总体要求,围绕“扶持谁”“谁来扶”“怎么扶”“如何退”问题精准发力,全力推进发展生产、乡村旅游、转移就业、易地搬迁、教育发展、医疗救助、生态补偿、社会保障、基础设施、公共服务等精准扶贫脱贫“十项工程”,推动扶贫资源由“普惠分配”向“靶向配置”转变、扶贫路径由“大水漫灌”向“精准滴灌”转变、扶贫成效由注重“人均”向强调“人人”转变,探索出一条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可复制、可推广的精准扶贫新路径。  五年来,50余万人顺利脱贫,500个贫困村成功“摘帽”,贫困发生率由31.93%下降到10.41%,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4年的5260元增加到2017年的8273元;今年预计可脱贫15万人左右,贫困发生率下降至5%以下。

我州进入了减贫人口最多、农村面貌变化最大、群众增收最快的时期。  五年来,在习近平总书记“精准扶贫”重要论述的照耀下,栖居在湘西大地上的299万土家、苗、汉各族儿女,正逐渐将祖辈千百年来追逐的脱贫致富梦想变成现实。    湘西,是沈从文笔下“美得让人心痛”的地方,曾经也是一个 “穷得让人揪心”的地方。  这里地处武陵山腹地,是湖南省贫困程度最深、扶贫任务最重的地区,也是全国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之一,截至2013年,仍有1200个国家级贫困村,占当时行政村总数的70.96%,有近75万贫困人口。

  习近平总书记到过的十八洞村,就是我州贫困村寨的一个典型。  大山深处的十八洞村是一个苗族聚居村,225户939人中有136户533人属贫困户,2013年的人均收入仅为1668元。  用村支书龙书伍的话说:“曾经的十八洞村,贫穷、偏僻、寂冷!”  “因地制宜,实事求是,分类指导,精准扶贫。”习近平总书记到村里视察时作出的重要指示,让十八洞人看到了决胜贫困的曙光。

  在州委、州政府的帮扶指导下,十八洞村与企业合作,通过股份合作的形式在邻乡流转土地近千亩,建成精品猕猴桃基地。基地首次挂果开园,村里即受益74万元,贫困村民人均分红1000元。

  “飞地经济”带来的收益,让村民看到了产业扶贫带来的效果,更激发了他们脱贫致富的“内生动力”。  “聪明”的驻村工作队将扶持资金和政策向苗绣加工、特色养殖等方面倾斜,村民对此“一呼百应”。

  原村支书石顺莲组织村里的妇女成立了苗绣合作社,与州内4家知名民俗文化企业合作,用“小针线”做成了大买卖,去年产值达到了26万元。  光棍汉龙先兰,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搞起了蜜蜂养殖,年收入近10万元,将邻村姑娘吴满金娶进了门,吴满金在去年当选为村妇女主任。

  村民们为石顺莲和龙先兰编了一首苗歌:脱贫不忘共产党,谁曾想,老支书当起了“俏绣娘”,单身汉引来了“巧媳妇”。  此外,村里还与步步高集团合作,建成了十八洞村山泉水厂,去年实现村集体分红50万元。

  2016年,十八洞村顺利退出贫困村序列,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的56.76%下降到1.17%。2017年,全村人均收入突破了10000元。  在龙书伍的眼里,现在的十八洞村变得殷实、活力、热闹了!  当年,习近平总书记到凤凰县廖家桥镇菖蒲塘村视察时嘱托当地“依靠科技,开拓市场,做大做优水果产业,加快脱贫致富步伐”。

如今,村里的水果产业已做得“风生水起”。  把党组织设置在产业链上,让党员聚集在产业链上,让党员和群众富在产业链上。

菖蒲塘村成立了柚子、猕猴桃等产业党小组,负责指导种植、提供技术、拓展销路等方面工作,发动种植大户、果农抱团组建生态水果产业基地,水果产业合作社吸纳了建档立卡户608户2452人。  目前,菖蒲塘村种植特色水果3800多亩,涵盖猕猴桃、柚子、早熟蜜橘、椪柑、高山葡萄等品种。2017年,全村水果产量达1000余万公斤,总产值近3800万元。

村里初步统计,今年的猕猴桃产量达850万公斤、柚子产量超过100万公斤。  37岁的村民周祖辉组建了一个科技生物公司,瞄准村里的柚子果品优势,生产加工蜂蜜柚子茶,形成了一条完整的“种—产—销”产业链,年收入达1200万元,15名建档立卡户、22名低保户在公司实现就业。  “20余户种植大户年收入过10万元,九成果农年收入过3万元,绝大部分村民建起了小洋楼,部分村民买起了小轿车……”村党委书记周子钧自豪地说,“乡村振兴,菖蒲塘走在了前头”。  菖蒲塘村,用自身实践向世人展示着农村农业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。

  10月20日,古丈县默戎镇牛角山村境内,片片茶园溢香,移步处处即景。  曾经的牛角山村“穷得不能再穷”:2007年全村人均收入791元。

外村人笑言:“有女莫嫁牛角山,家家户户空箩筐。”  幸运的是,“精准扶贫”春风吹进了牛角山。

  驻村工作队与村支两委一道,依托丰富的山地资源,全力开发有机茶园。村里实行“专业合作社+农户+建档立卡贫困户”模式,创办茶叶专业合作社,村民以土地、房屋、茶园、资金等入股,从租金、订单农业、劳务报酬、盈余分配等方面受益。  “产茶季节,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可以到茶园采茶,干一天,能赚200多元钱。”67岁的龙兰秀觉得现在的日子“美滋滋”。

  村里茶园面积过万亩,人均7.5亩;2016年,村里的1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385人全部脱贫;2017年,全村人均收入过万元。  贫穷,离牛角山人已越来越远。  “产业就像一把‘钥匙’,打开了脱贫致富的大门!”回顾村子发展历程,原村主任龙光兴深有体会。

  扶贫伊始,州委、州政府就将发展生产脱贫工程作为扶贫工作中的重中之重。  工作推进中,坚持宜农则农、宜工则工、宜商则商、宜游则游,让每个贫困村有1个以上当家产业,让每个贫困户有1个以上增收项目,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至少1人能稳定就业、有工资性收入。  依托柑橘、茶叶、烟叶、猕猴桃、蔬菜、油茶、中药材和以“湘西黑猪”“湘西黄牛”为主的特色养殖等8大特色产业,采取直接帮扶、委托帮扶、股份合作、能人大户带动等方式,引领百姓发展生产增收致富。

  至今年8月底,全州建成万亩产业园24个、千亩园316个、田园综合体9个和融合示范区16个,完成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45.3万人,农业合作社覆盖了1043个贫困村,龙头企业覆盖了598个贫困村。全州三分之二以上的贫困人口通过产业带动实现增收脱贫。

  产业兴旺,让湘西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。    湘西,在黄永玉的画里,美不胜收。

  10月20日,秋雨中的古丈县默戎镇龙鼻嘴村墨戎苗寨尤为动人:寨前小河流水潺潺,寨中青石板路蜿蜒交错,寨后山间雾霭流岚。  一群群游客挤满了这个700来户2000多人的大苗寨。

  “这里,望得见山,看得见水,记得住乡愁!”湖北荆州的张宜文已是第二次带着家人到苗寨旅游。  2013年,村里成立了湘西墨戎苗寨乡村游旅游有限公司,以“赶秋节”“四方鼓舞”“巫傩绝技”“苗族山歌”“苗族跳鼓”“苗家长龙宴”等苗族民俗文化表演为载体打造“苗族文化大观园”。  2017年,墨戎苗寨的游客量达到了近72万人次,实现旅游收入8800多万元,墨戎苗寨还被评为“国家3A级旅游景区”。

  “至10月中旬,苗寨的游客量达到了85万人次,今年的旅游收入将会超过1亿元。”旅游公司总经理龙飞信心满满地说。

  “让村寨变景区,让村民变股东。”村支书石远军说,村里积极探索村民以土地、房屋参股乡村旅游开发的利益共享机制,采取“股份合作、联建共享、保底分配”运作模式,确保村民在旅游开发中长期受益。

目前,旅游公司吸纳了龙鼻嘴村及附近的李家寨村、九龙村13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395人就业,带动了80多户贫困村民脱贫致富。  村民石香花在自家卖起了腊肉、茶叶、蒿粑等“土特产”,生意好的时候,一天能净赚500多元。

她算了一笔账:“除了经营收入,每年能领到旅游公司的原始资源股分红、农村合作医疗奖补、民居保护奖补等资金,日子越过越舒心!”  墨戎苗寨百里之外的永顺县灵溪镇司城村是一个土家族聚居村,正依托老司城景区建设现代农业观光区、农家乐民宿接待区、土家文化展示区、土司农耕休闲区,多户村民在自家门口开起了农家乐,吃上了“旅游饭”。在景区的带动下,司城村及周边村寨的288户1112人实现脱贫。  当前,我州正依托土家族、苗族两个主体民族的神秘文化打造两条民族文化探源精品游线路。

  一条是土家探源精品游线路:沿酉水流域将龙山惹巴拉、保靖首八峒、永顺老司城、古丈张家坡等土家族风情浓郁的地方串联起来。  另一条是神秘苗乡精品游线路:将吉首德夯、凤凰老家寨、泸溪岩门、保靖吕洞、花垣十八洞等苗族风情浓郁的地方串联起来。  两条精品游线路,将由1000公里旅游公路、1000公里生态旅游景观走廊、1000公里旅游慢行体系共同组成。  民族风情浓郁、人文资源丰富、生态环境良好等优势,在我州实施乡村旅游脱贫工程过程中发挥出了应有的效应。

  去年,全州实现旅游收入325亿元,其中乡村旅游收入33.2亿元,带动3.5万多人脱贫。今年上半年,全州乡村旅游接待游客580万人次,实现旅游收入21.4亿元。

预计,今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150 万人次,实现旅游收入42 亿元,可带动2万人脱贫。  乡村旅游,为我州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插上了翅膀。    湘西,群山延绵。

  大山,赋予了湘西灵气,也带来了交通闭塞、山体滑坡、地力贫瘠,让部分区域“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”。  结合脱贫攻坚,州委、州政府统筹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程,作出“五年任务、一次规划、两年实施、三年扫尾”战略部署,让一个个不适宜居住的土家苗寨搬出了大山、峡谷。  10月25日,凤凰县腊尔山镇夯卡村同福苗寨里,35栋黑瓦黄墙砖瓦房沿地势排开形成一个优美的“U”形状。  村民吴玉发回忆,他们原先居住在夯卡村雷公潭上下两个苗寨,位于峡谷中,村民进出、孩子上学都要爬攀悬崖峭壁,村里的农产品只能自产自销,两个苗寨35户144人中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8户76人。

  统一选址规划,统一建设标准,统一建筑风格。在州委、州政府的指导安排下,雷公潭两个苗寨集中安置点选在了腊尔山镇附近,交通便利,读书看病、发展生产、务工就业也方便。  去年1月,两个苗寨35户144人全部入住新房。

新的居住地取名“同福苗寨”,意为“有福同享”。  搬迁是手段,脱贫致富才是目的。  州委办驻夯卡村工作组对两个苗寨的搬迁户进行分类指导、因户施策,帮扶村民发展富硒辣椒、猕猴桃、黄桃、山羊等特色产业和就近就业,帮助村民脱贫致富。

  吴玉发说:“搬迁后,他在附近的猕猴桃基地做工,就医、外出方便,一切都好起来了。”  夯卡村易地扶贫搬迁是我州第一个成功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案例。该项目被纳入国家发改委易地扶贫搬迁典型项目动态监测点,为全国的易地扶贫搬迁提供了借鉴。

  10月27日,在泸溪县武溪高新技术产业园一家电解锌厂上班的杨清平下班回家。10多分钟后,他便走进了自己的新家——泸溪县武溪镇上堡村集中安置区。  他原住在泸溪县洗溪镇欧溪村,处于淹没区,一下大雨就担心被淹。后来,一家四口搬进了上堡村集中安置区,并在附近产业园一家企业上班,每月工资有3000多元。

  “在家门口做事,有稳定收入,还能照顾老人。”杨清平打算把在外地打工的弟弟也叫回来一起做事。  在上堡村集中安置区,搬迁入住的325名贫困群众在附近的产业园做工创收,实现了“在家门口就业”。

  搬得出,稳得住,好就业,能致富。  易地扶贫搬迁中,我州依托工业园区、产业基地、旅游景区等优势“精准发力”,有序推动不宜居住地的群众向城镇、乡村游景区景点、产业园区集中,并通过产业帮扶、技能培训、劳务输出、土地留转、提供公益岗位等多种方式,不断拓宽搬迁群众的就业和收入渠道。  我州“十三五”时期易地扶贫搬迁总任务为81371人,共规划实施188个安置项目。

至今年8月底,全州已建成安置住房1.7万套,1.4万户6万余人入住新房,3.3万人通过易地搬迁成功脱贫,2.8万人纳入2018年年度脱贫计划。  产业兴旺,百姓安居,生活幸福。  湘西人,用智慧和汗水,不断推动“精准扶贫”重要论述在湘西大地“开花结果”。

  湘西人,在“消灭贫困、全面小康”的道路上,正努力与时代同行。


本文关键词:开元棋脾,开元棋盘官方网站

本文来源:开元棋脾-www.shangweiyun.com